关于槟酚生物生物技术情况的汇报
槟榔是海南的“三棵树”之一,在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槟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与230万榔农的生活紧密相关。目前传统加工的槟榔产品已遭到社会强烈质疑,负面舆论很多,严重地制约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槟榔为什么致癌
槟榔致癌主要是长期咀嚼干槟榔制品引起口腔癌。槟榔致癌,追根溯源,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报告,IARC于2003年8月7日特别刊物第85卷中,认定“槟榔为一类致癌物”的有关信息。
IARC提到槟榔长期嚼食,有潜在致癌的风险;该结论主要依据来自各国的文献研究,尤其是嚼槟榔致口腔癌的流行病调查报告。此报告是基于印度长期咀嚼槟榔人群的口腔癌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嚼食人群。
杜冠华院士曾到位于巴黎郊区的IARC总部进行访问考察。IARC是挂靠在WHO的一万多个非政府组织之一,IARC通过收集和评价世界各国有关化学物质对人类致癌危险性的资料而形成报告,该报告目前列入的一类致癌物有200多种。报告中收载的致癌因素和物质,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物质没列入的不多,几乎都列进去了,包括太阳光、吸烟、饮酒、咖啡、茶、自来水、红肉及其制品等。
槟榔为四大南药之首,槟榔作为传统中药已有1600年的历史,槟榔药用并没有关于致癌的记载,因为在中药中槟榔的用法是煎煮去纤维后口服。因此,槟榔致癌主要是咀嚼槟榔硬纤维长期刺激损伤口腔黏膜,有可能诱发口腔癌。槟榔致癌主要与槟榔“咀嚼”有关,而槟榔药用是通过煎煮去除纤维服用,而槟榔“口服”未见致癌报道。
二、槟榔多糖多酚的研究
槟榔研究自2008年4月立项组建团队至今,已经15年了。2008年6月在召开立项咨询会,邀请了侯云德院士等20多位生物、食品、药品及毒理学方面的专家对研究选题、定位、目标、方案等进行了科学论证,达成共识,即去纤维、脱毒,制备槟榔多糖多酚(简称“槟酚”)。以此为原料制成无毒槟酚产品,取代传统的干槟榔咀嚼产品。
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在海南省政府科技重大科技专项(经费4027万元)支持下,槟酚及槟酚系列产品的研发取得成果。申报了25项国家、国际发明专利。以槟酚为原料,研发出槟酚胶果等系列产品。2017年8月获批了槟榔多糖多酚(食品)国际商务食品标准,该标准得到了北美、欧盟、日韩等国家认可。这是由中国人研究并主持制订的第一个植物提取物国际商务标准。打破了欧美、日韩等对植物提取物国际标准的垄断。
槟榔生物技术研究一直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原海南省委沈晓明书记、刘赐贵书记及政协毛万春主席等多次到槟酚科研、生产基地调研,对槟酚研究给于充分肯定,认为这是通过高新技术,推进海南槟榔产业转型升级技术,2018年9月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国家槟榔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中心”授牌。全国人大常委龚建明等业内专家考察了槟酚生产基地,对槟酚生物技术高度评价,指出槟酚生物技术是海南槟榔产业的出路和希望。
三、槟酚与槟榔是两种物质
槟酚生物技术是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基于槟榔的中药传统用法,首先去掉纤维,提取分离出槟榔中的69种成分,利用分子减毒技术靶向保留安全成分,槟酚的主要成分是植物多糖、多酚。国家权威机构按照食品安全规定进行了槟酚毒理安全性实验评价,结论是实际无毒级,达到国家食品安全要求。
多糖、多酚是对人体安全的天然成分。茶叶、银耳海带等主要成分为多糖;葡萄、蓝莓、洋葱等富含多酚。
槟酚主要成分是多糖多酚(≧65%),而槟榔主要为纤维素(≧65%),槟酚与槟榔是2种不同的物质。就像罂粟被列为毒品,而罂粟碱是扩血管药,按普通药品管理;罂粟籽油无毒、无依赖,长期食用不会成瘾,是高级食用油。
四、槟榔产业发展的建议
1改变传统加工方式
科学研究已证明槟榔致癌是“嚼”出来的,改变传统的槟榔粗加工方式,去除槟榔纤维,脱去有毒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的,也是槟榔食用安全的唯一出路。
槟榔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巳势在必行,应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用现代技术取代传统加工产品,保证嚼槟榔人群的健康安全。
2制订槟酚海南地方指标
将槟酚纳入海南地方特色产品管理,在《槟榔多糖多酚食品国际商务标准》基础上,推动制定海南省地方标准《槟榔多糖多酚》。
3支持申报国家新食品原料
要从根本上解决海南槟榔产业健康发展问题,科技创新是唯一出路。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对槟酚进行深入研究,开展槟酚及产品安全毒理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政府、监管部门与科研人员合力,申报国家新食品原料,从根本上解决槟榔产业健康发展问题。
国家槟榔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二O二三年五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