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种植槟榔历史悠久,海南槟榔从珍贵的四大南药到黎族的爱情信物;从经济果实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当之无愧地成为海南的“绿宝石”。海南槟榔为何不做自己的品牌?海南省槟榔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槟榔加工业滞后?日前记者对此一一进行了走访。
海南槟榔多为原料
常年从事特产批发生意的蔡先生介绍,每个月他都会将海南的特产运到山东烟台销售,其中不乏槟榔。他表示,加工好的槟榔最贵的10元/袋,最便宜的也卖到5.5元/袋。其原料来源几乎都标着“海南槟榔果”。据了解,目前,海南还只是在出售附加值极低的原材料,而“文友”“皇爷”“七妹”“湘军”等品牌槟榔都是湖南商家注册的。湖南已经成立省级的槟榔协会,告别了商家单打独斗的时代。由于加工技术跟不上,配方跟不上,海南槟榔很难与湖南加工的槟榔相竞争。在中国,槟榔除了药用以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槟榔食品在销售,经营槟榔的海南商家的品牌意识亟待提升。
那么海南的槟榔又销往哪里?万宁皇朝槟榔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勇说,海南槟榔大都是经过初加工成干果,然后销往消费市场较大的湖南,而没有种植槟榔树的湖南现在已是槟榔深加工重地,并凭借海南的槟榔原料迅速发展起一个新兴产业。湖南目前有槟榔深加工企业上千家,产品销往上海、广州、深圳、台湾等地,还有一些返销海南,深加工后的槟榔增值四五倍。据了解,万宁市种植槟榔面积已达56万亩,约占全省的75%。2010年,万宁槟榔果年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达10亿元,有5万多人从事槟榔的种植、加工和流通。在海南槟榔初级产品上,湖南人开发出了很多附加值很高的产品。
两省联手或能共赢
海南是全国槟榔种植大省,总产量占全国95%以上。但是在槟榔深加工上却一直是“短腿”,制约了海南槟榔产业的发展。据了解,海南槟榔大都经过初加工成干果,然后销往湖南,经湖南的槟榔加工企业深加工后一部分返销海南,这一路的税收、保鲜、运输费等无疑增加了成本,也必然导致海南经销商在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
种槟榔的海南人反而要吃湖南出产的槟榔,这是海南槟榔业的一大尴尬。据了解,缺乏深加工技术、产品附加值低,是海南槟榔产业发展中最致命的弱点。为扭转这种局面,万宁引进了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越来越多的槟榔被加工成休闲食品,同时,出台政策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把槟榔加工成日用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海南提供原料,却不能深加工,湖南是消费市场,却没有原料。从产业结构看,海南、湖南是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秘书长熊林认为,琼湘两省的有识之士应该避免过去两败俱伤的简单价格战。他建议,双方可以签订协议,保证按照合理的市场价长期敞开收购,在深加工方面也可以具体合作,联起手来,也许能互利共赢。
熊林指出,海南省槟榔加工产品单一,其药用、保健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建立和完善槟榔生产、加工、研发和销售产业链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高起点、跨跃式发展槟榔产业,开发槟榔保健药品、糖果、饮料、饼干、糕点等系列产品,拓宽槟榔深加工渠道,扩大人们的槟榔消费量,以工业搞活槟榔产销市场。另外,政府可大力扶持槟榔加工业发展,可通过深加工后,开发其保健、药用价值,充分提炼其有益分子,再利用包装、品牌等做大其附加产值,这样更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加强。如果只靠吃,目前已供过于求,将来盛产期时更是消化不掉。熊林同时指出,目前槟榔市场已基本饱和,农户不宜再扩大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