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王、胖哥、口味王、伍大郎、三湘王……走在琼海市嘉积镇的街边,逛入一家小杂货店,我们买到了这些牌子的槟榔食品。这些食品都有精美的包装袋,每个包装袋上的原料来源一项都写着:海南槟榔果。再看看生产厂家,厂址全部在湖南,没有一家是海南的。
槟榔主产地买到的槟榔食品都是外地品牌!这是一直以来,海南槟榔的一大尴尬和痛楚。
今年6月,湘潭小龙王食品有限公司在琼海建槟榔加工厂,这是琼海,也是海南第二家计划总投资上亿元的大型槟榔加工厂,它们的到来发出了何种信号?它们将带来什么?能否改变些什么?
8月,正是槟榔开始收获的季节,海南槟榔产业之痛促使我们在这时去探寻这些问题。
初加工<深加工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采。 ———歌曲《采槟榔》
日前,我们来到琼海有名的槟榔加工专业村温泉村。走进何子君家,他们一家五六口人正在分拣已烘好的槟榔干。在后院,只见十几个烘槟榔的灶一字排开,5名工人正在忙着烘槟榔和分拣槟榔。经打听,每名工人的月收入有1000多元。我们说:“老何,你们家赚大钱了!”老何说:“赚什么钱?我们赚的是小钱,湖南人赚的才叫大钱。这里的干果收购价是每斤19元,湖南老板收到湖南加工后,1斤可卖到50多元。扣除成本,赚的钱比我们的收购价还高呢!”
老何的感叹背后蕴含着一个浅显的道理:农产品的初加工附加值远低于深加工附加值。
而目前,海南所有的所谓槟榔加工,都不过是像何子君家一样的烘干槟榔而已,还处于初加工的阶段。
海南槟榔绝大部分销往湖南,而湖南人食用的槟榔绝大部分来自海南。
伴随槟榔消费群体的扩大,曾几何时,没有一棵槟榔树的湖南已是“海南果子”(湖南方言对海南槟榔果的称呼)的深加工重地。根据一般规律,农产品的深加工可增值四五倍。湖南凭借海南的槟榔原料,迅速发展起了一个新兴产业。从2003年至2005年,湖南槟榔加工产值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涌现了小龙王、友文、宾之郎、口味王、皇爷、七妹等一批年产值均超亿元的槟榔加工龙头企业。据湖南省槟榔协会统计,2005年全省正规槟榔加工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30万人,实现工业产值35亿元。
湖南加工的槟榔95%来自海南,但拍拍我们的腰包,去年槟榔总产值只有16亿元,不及湖南的一半。
原料权≠话语权
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苏轼
不计台湾,海南槟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9.59%,东南亚地区的槟榔不仅面积少,而且品质差,无论是纤维柔软度、耐咀嚼度,还是生物碱含量,都难以望海南槟榔之项背。上天的恩宠,真的令人陶醉!
海南这几年的槟榔种植面积增长很快。2001年仅44.8万亩,2004年便发展到了70.1万亩,2005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4万亩,照这一发展速度,2010年可达90万亩。
不过,种得多并不等于赚得多。目前,海南槟榔种植业依赖湖南这一单一的市场,缺乏充分竞争的价格形成机制,使种植户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
2000年,槟榔种植就因价格低落而受到较大的影响。琼海市热作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德政还记得,当年的槟榔青果价格一度跌至每斤5角,琼海不少农民纷纷砍掉槟榔树,改种荔枝和石榴。 而去年9月海南槟榔所受的压价之痛,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海南槟榔上市没多久,湖南5家公司便联手将青果收购价从每斤3元压到了1.5元,但他们还不满足,试图压到8角才肯松手。关键时刻,海南五六个大户筹集了几千万元,大量进货储存起来,迫使湖南的压价联盟破裂,槟榔价格才逐渐回升。
海南、湖南,一个“垄断”原料供应,一个“垄断”消费市场,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双方的博弈永远不会停止。对于海南来说,如果只满足于当原料基地,不发展深加工,不涉足终端市场,就会缺乏话语权。
市场化>食品化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李白
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海南槟榔园食品有限公司和湘潭小龙王食品有限公司先后到琼海建槟榔深加工厂,并分别制定了过亿元的总投资计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这两家计划在今年内投产的工厂,有一些业内人士还持观望态度。因为之前也曾有过一些加工厂宣称要从事槟榔深加工,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制约,要么倒闭了,要么只停留在初加工阶段。而且,单从食品深加工来说,与湖南加工企业达上千家这一数字相比,与海南槟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99.59%这一数字相比,一两家企业对于海南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槟榔食品的市场虽然有了较大的开拓,但食槟榔毕竟只是一部人的习惯,而且长期嚼食槟榔还有上瘾、牙齿变黑、口腔发病等副作用。相当一部分人对槟榔食品是有抵触情绪的,它的消费市场也因此而受到很大的限制。
上述两家名字中包含着“食品”字样的企业目前只限于生产食品,不过是湖南企业的简单复制。其实,槟榔不仅仅是供人食用的,它还有更广阔的市场等待开拓。槟榔果中含有脂肪、生物碱、胆碱、鞣质、氨基酸、甘露糖、半乳糖、槟榔红色素、皂苷等多种有用或人体所需的成分,具有独特的御瘴、驱虫、消食、抗病原微生物、抗高血压、抗癌等保健、药用等功能。
业内人士指出,海南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不应只是发展单一的槟榔食品加工,而应高起点、跨跃式发展槟榔产业,一开始就开发日用品、保健品、美容品和药品等技术含量更高的槟榔深加工产品。比起槟榔食品来,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更高,市场前景更美好。我们希望有一天,市场上能买到海南生产的槟榔护肤霜、槟榔消食片、槟榔酒等系列产品。
吃槟榔的人都知道,槟榔不能嚼一两口就吐掉,要不断地咀嚼,才能嚼出味道来。而海南槟榔产业的现状恰恰是嚼两口便吐掉了。因此,业内人士常叹息:“湖南不产槟榔却发展了一个庞大的槟榔产业,海南槟榔得天独厚却只能沦为别人的原料基地。”
海南,不仅不能甘当原料基地,而且眼光还应更开阔、更高远。海南槟榔产业也期待着更多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加入!
专家为海南槟榔产业献策
海南发展槟榔加工业优势明显,但加工业却严重滞后,这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今年,随着小龙王等几家槟榔深加工厂落户海南,这一问题再次激发业内人士的热议。他们建议,海南槟榔加工业要快速发展,亟待在政策引导、标准化建设、新品研发、打造品牌四方面开展工作。
“政策引导可以从产业导向、资金、用地三方面着手。”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潘孝平分析。面对槟榔加工企业在工厂建设和收购槟榔所需的大量流动资金问题,可以争取从财政支农资金、工业发展基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扶持槟榔加工业的发展。各级土地主管部门可以对槟榔加工用地优先安排,土地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收取。
“把海南槟榔加工业发展的起点立足应在标准化建设上,建立健全槟榔加工制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品认证工作。”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建初建议。
主管部门要抓紧制订和健全槟榔加工制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对槟榔干果、防腐剂、配料和加工用水提出相应标准,企业严格按标准选购原料,从源头上保证槟榔制品的质量。
加快槟榔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从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储藏运输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卫生安全检验检测手段,尽快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
在产品形态上,槟榔的药材价值利用和保健品开发前景广阔,槟榔口香糖、槟榔果茶、槟榔酒等相关产品发展成为海南省的特色产品也具可行性。
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保鲜研究所副所长吉建邦建议:“加大对槟榔加工技术研究的投入,积极扶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发出新的产品形态和消费形态。”
缺乏行业龙头的带动是我省槟榔加工业与湖南存在较大差距的直接原因。
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理分析,行业龙头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是通过品牌来实现的,树品牌可以有企业品牌和政府品牌两种方式。企业打造品牌,企业受益;政府打造品牌,农民受益。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打造“海南槟榔”品牌,来规范和约束生产者的种植行为和加工企业的生产行为,这是充分利用全省的资源,迅速把我省槟榔产业做大做强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