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晚,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走遍中国》播出成都专辑《老街区 新地标》,时长约25分钟。该专题以崇德里、太古里、西村三个成都颇具代表的文创地标为切入点,分别从旧城区改造成为文化新地标、老街区升级打造国际购物天堂、废旧区转型变身文创产业园三个角度,全方位展示成都传承城市文脉,将传统文化与和文创产业紧密相融,在城市保护与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两千多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这样一座城,留下数不清的千古文章历史古迹,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历史街区,而这些街区大多是这座城市的历史缩影,也体现着这个地域族群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走进崇德里的这一刻,会感觉时间仿佛是停止了。左边是上百年的青砖白墙老房子,梁柱结构分明,右边是中国城市里再熟悉不过的半栋90年代砖混结构的老“教工宿舍楼”。
从一张拍摄于2008年地震后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崇德里当时是一副安安静静等待拆除的样子。那时候的崇德里,随时有可能坍塌,危及百姓生命,锦江区政府就把居民全部安置到了别处,腾出来的房子当时最早的想法是要全部拆除,因为面积太小了,做什么都不行。
曾经旅居香港近30年的王亥是崇德里改造的总设计师,王亥能讲最土的四川话,爱吃肥肠。2012年开始一年半的时间里,王亥几乎天天在崇德里盯着,他要用全部的心思打造一个通往记忆的家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同状况的矛盾和困难。
整个崇德里占地面积1.39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地处成都最繁华的闹市区。虽然星星点点,却也独一无二。每天上午10点半,王亥会雷打不动地坐在这张桌子前开始他一天的工作,陆陆续续的,谈茶的区域就会坐满客人,那他们来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历史悠久,老街区便成为记载成都历史沧桑的活字典。从这些老街老巷老建筑里,不同的人理解的是不同的韵味和感觉,而位于成都锦江区的崇德里,原本是一条无名小巷,但是抗战时期著名作家李劼人把嘉乐纸厂成都办事处设在这里,成为抗战时期地下党的一个秘密接头地点,让这条小巷有了历史、有了过往也有了生命。
每一根柱子、每一个院门、每一堵墙面,细细触摸、慢慢回忆,曾经的日子,都还在这些老住户的记忆中鲜活地存在着。
历史一旦消失将永不存在,于是王亥不让任何人动这三个院子的柱子。现在还能看到表面颜色不一的木头补丁,“漆了做旧”在他看来不可理喻,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很美。
改造后的崇德里不仅为外来的人提供了一个具有明显艺术感觉的新地标,也为居住在附近的人带来了新的风景和新的风尚。实际上像崇德里一样被改造的老街区、老建筑还有很多,它们也是各具特色、用途各异,那么除崇德里之外,其他的老街区老建筑又被改造成什么呢?
太古里以及邻近的国际金融中心IFS,原先都是大慈寺的一部分,目前是成都最时髦的消费地标,在太古里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里,来自全球的高端品牌吸引着成都时尚现代的消费者,文化空间与消费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购物天堂。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何兵介绍,大慈寺历史街区就是今天的太古里,它是按照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求去做的,因为它有专项的保护规划。这个历史街区保护最核心的,是它的格局、风貌和尺度,包括提供城市公共活力等方面的要求。
谈到在改造过程中所要注重的核心观点,何兵说,首先是关于这个地域文化的传承,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去做的改造利用,不能破坏原来的文化价值。第二就是一定要有创新和突破,你不可能去复原古代的城市,那么你必须去满足当代人对城市的需求。
在成都的青羊区,一个叫西村的地方却不是村,是过去一块社区体育用地,经过设计师刘家琨的打造,便成了如今这个加入了跑道、中庭运动场的现代功能的创意园区。人们在这里遛狗、跟孩子玩耍、谈恋爱、跑步、做拓展训练、踢足球。
西村既运用了传统的藻井、川西院落这样的建筑形态,同时也加入了跑道、中庭运动场这样的现代功能。让西村成为成都一个创新型的、理想化的、自我生长的——“微型城市”。
成都最有魅力的是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只要是跟城市特性相关的老街区老建筑,成都现在是能留下的就留下。他们认为一个老的建筑,即便不是文物,也有它的价值,而且一定能被利用好,这大概是成都人对城市的理解吧。老街区老建筑的种种改造方式,不仅解决了成都居民的居住问题,又完成了对旧建筑的保护,提档与升级,成为成都旧城改造的一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