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
首页
新闻动态 政策法规 实事报道 槟榔文化 走遍中国 视频宣传 会员之窗 交易平台 科技前沿 技术指导 分会风采 申请入会 行业科技 组织机构 协会领导 解决问题 党建展示 关于我们
槟榔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槟榔文化 >> 槟榔文化
从整个海南发展历程中看海南槟榔(上)
海南省槟榔协会官网 | 2021-08-26 17:27:03 | 阅读:2150

几天前收到篇公众号的推文,讲古代君王为什么总是在不停地修运河?内容写的蛮精彩,精彩在作者文里不光讲了运河,他还以运河为切入点解释了些现实问题,比如现在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什么富?又是怎样富的之类的。用他的话说,这两片区域可不是近十年吃了某个政策红利就崛起了,而是在1000多年前形成了富的格局,然后通过运河延续到现在。小编读完深有所感,便也想用同样的思路来写一篇槟榔,所以这期我准备找个切入点解释下海南槟榔从古代是怎么演变成如今模样的?



01

海南槟榔的兴起到衰落



我们之前的文章里有说过,在古代海南人卖槟榔卖的很好,从唐宋时期一直畅销到清朝,往少说也持续了800年,还一度让槟榔税成了闽粤地区的税赋支柱。直到晚清那会儿鸦片烟和烟草从西方传入中国,代表东南亚文化的槟榔不新潮了,闽粤人纷纷抽起洋玩意,很快便不买槟榔的账了。这其实很好理解,当年诺基亚在苹果智能手机风靡前也是所有人的不二之选,后来一帮子有闲钱的美国小资先在自己圈层中把玩起智能机这新潮货,结果口风还不错,其他圈层的人便纷纷开始效仿他们也用起智能机来彰显身份,于是乎,诺基亚慢慢地就成身份象征的负面代表了。



海南槟榔商眼瞅着在国内卖不动,但无奈产能已经拉上来了,只好把货拉到东南亚去卖,这有点像如今的一些中国手机厂商,别看在国内没啥名声,但人拿手机到非洲、东南亚去卖,照样赚的盆满钵满。当时海南槟榔商也一样,在东南亚地区做的也不错。多扯一句,大家应该知道海南有几次迁往东南亚的移民潮吧,多数就是当年这批做槟榔之类生意的海南商人,去了后觉得国外生意好做,就决定滞留在海外谋生,然后把海南鸡饭的手艺也带去了东南亚,到现在成了那的特色美食,后来侨商们积累了一波财富后,又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故乡,便组团归国建起了洋行、教堂和医院之类的,组到一块儿就成了现在的海口“骑楼”。所以说槟榔和海南史的关系用藕断丝连形容是不为过的。


话题收回来,虽然当时海南商人外贸做的还不错,但众所周知,晚清政府腐败,社会混沌不堪,之后英国为了卖鸦片又对我们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硬是把国门给撬开了。紧接着就是将近100年屈辱的被侵略史。不断地割地和赔款让清政府赔了个底儿掉,经济直接崩盘,没办法,为了继续还债只好不停地向民间征税,槟榔商人因此雪上加霜,很快整个产业便没落了。


当我们观察越多的槟榔史越会发现,海南槟榔的发展向来都跟海南经济相辅相成。而到了近代,尽管国家出于方方面面的考量不断给予海南扶持和利好,但海南经济仍没迎来真正的复苏,倒是相比海南而言,更有“资本化”“技术化”“产业化”优势的湖南人把槟榔食俗留存了下来,做起品牌,从海南进货,最后还把产品卖回了海南。


湖南槟榔目前具备的优势我们曾经有,将来也可能会有;而我们本身有的地缘和成本优势湖南却是很难拥有的。所以这期小编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准备就讲讲以前海南人是是因为什么把槟榔卖得好的?


在进入主题前,我想先回头说说运河的话题。



02

杭州和修运河



小编人在杭州,对杭州历史比较了解。修运河与杭州之间跟槟榔生意与海南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像,所以我在这也提几句杭州。


如果你对杭州或者南方经济有所了解,应该知道在起初的很长时间里,北方经济都是远强于南方的。南方以前被称为“瘴疠之地”,简单说就是湿气重,传染病泛滥;还有个称呼叫“南蛮”,也表明了当时人烟稀少和北人对南方未知的恐惧。而让南北格局对调的最主要原因是历史上三次北向南的人口大迁移。


我简单梳理下是哪三次:第一次是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400年,第二次是晚唐“安史之乱”到连年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靖康之变”到南宋末期。发现共同规律了吗?每次大迁移都发生在同一个情形,北方长期处于战火硝烟之中,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拖家带口,顺便带着生产技术和劳动力逃往相对安定的南方,而南方经济就是因此腾飞的。杭州是其中的受益者,甚至当时只是被当作广东边界线的海南也是。


但相对于杭州而言,京杭大运河要比三次迁移的影响更大。


我来解释下为什么?


因为尽管在第一阶段的三国东吴时期,杭州就有了不错的发展,但它当时只是首都吴郡(现苏州)位于钱塘江边的一个小隅,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到了隋唐才单划出来改叫了杭州。其次,大家对于当时南北格局应该也有印象,作为南部代表,刘备和孙权的蜀吴势力加起来也比不上北方的魏国,也就是说那时北方经济还是要远强于南边的;到了第二阶段的五代十国,江浙一带的统治者吴越王钱镠第一次把杭州定为首都,并且始终努力避战,韬光养晦,为杭州经济夯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当时也只是十国势力之一,经济影响有限;就算是第三阶段的南宋时期,杭州一度成为了“江南第一大都”,它的经济效应也只能辐射在南宋自己的范围内,即淮河、秦岭以南一带,北边都是金国的领土,以至于很多人把那时的南宋称作小朝廷。


后来修了京杭大运河,杭州在整个中原的地位才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京杭大运河是元朝灭了宋之后修的,它主要是在原先有的隋唐大运河基础上又主要打通了山东地段,就成了京杭大运河。具体背景是这样,当时整体经济已经完成南移了,但蒙古人如果把都城修在南方,那离自己的老家太远,过年过节的回趟老家都不方便,加上万一在中原混不住了,这战线也不好后撤,于是一番考察后干脆折了个中,把都城定在了处于游牧部落和中原交界处的北京。不过北京这地方有个问题,就是什么都贫瘠,到今天也是如此,得靠别的城市供着。当时蒙古人在北京很快就既缺钱又缺粮,而此时的“长江三角区”因为三次北人南迁,经济早已起飞了,那时还不叫“长三角”,而是叫“环太湖区”,如果硬要揪出这两者的不同,那就是以前不包括上海,上海是在鸦片战争后成了通商口岸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地区当时主要指润、常、苏、湖、杭五个州,润州就是现在的镇江。南宋时期的大迁移为这个地区输入了500万移民,移民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让这里成为了天下粮仓,于是那时就有个说法叫“苏杭熟,天下足。”


元朝修运河首先就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其次还能用来运运战备武器啥的,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另外那时期的“环太湖区”经济也相当发达了,运河还能让南北商人沿着水路做做买卖,让两头经济互通。




我们可以看下杭州的地理位置,古代江苏地区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南方最富的区域,尤其是作为交通枢纽的扬州,地位相当于如今的上海。但运河如果以扬州为终点,那么当时同样已经腾飞的大部分江南地区(长江以南)的资源就没法连通到运河体系中了,于是位于钱塘江入海口、旁边围了一圈发达城市、还刚好在“环太湖圈”南边的杭州就成了最佳选择。从那时起,杭州的经济效益被放大了很多倍。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的徽商本来呆在大山里,后来就是沿着运河跑到杭州做生意,最后做着做着就发达了。元朝那时还特别重视发展外贸,运河让太湖地区的运输成本急剧下降,一下让这一片成了全国的商品集散地。现在不是总有人说浙江人会做生意吗,其实不够准确,应该说是江浙一带当时把全国会做生意、想做生意的人都吸到了这边,久而久之,这边人耳濡目染的,做生意上肯定要比其他地方人更灵光。


到这你应该能看得出来了,正因为有太湖圈,也就是曾经的“长三角”,中央才需要建一条运河来将其和政治中心连通,而运河建成后又反哺了“长三角”,让长三角的经济优势愈发明显,杭州作为枢纽和终点,经济因此也就起飞了。


说完了杭州,我们回来说海南。


我们说“北人南迁”对江浙一带进行了重塑,作为南部大事件,它同样也影响到了海南的格局。不过就像对杭州而言的运河一样,影响海南最大的是另一个大事件——海上丝绸之路。


03

海南和海上丝绸之路



要解释海上丝绸之路对海南的影响,我们可以说两方面。一是它给海南原住民带来的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冲击,二是它带来的外部移民。


要说清这两个问题,我们要先说说海上丝绸之路是咋来的?


关于溯源,我们还是要从老朋友秦始皇说起。我们之前讲岭南地区时有说过,最早在岭南确立主权的是秦始皇。不过我们没有讲到秦国拿下岭南的过程,实际上并不轻松。当时秦始皇发兵50万,前后启动过三次南征,最终耗时9年才完成了南部统一。


迟迟攻不下百越的原因并不是百越很善战,事实上他们军力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赢弱,而且岭南地方太大,兵力很分散。难倒秦军的主要是运粮问题。当时从秦的根据地关中到岭南要1000多公里,粮食只能陆运,成本高速度还慢,关键是当时的岭南(广东、广西、云南)可不像现在,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还没开发,到处是成片的森林。岭南一带的百越人很擅长打游击,尤其喜欢在秦军运粮时搞偷袭。秦军久攻不下就被迫在森林里一块儿当了好几年的“野人”,直到最后南征的总指挥屠睢也在运粮时被毒箭射死了。


秦始皇这时才意识到运粮问题不得不解决,后来他突发奇想说可以修条渠,用来打通湘江和珠江,由此粮食就可以直接用水路从关中运到岭南了。这里要说明下为什么非得修条渠运粮,因为有人算过,古代我们陆运成本是水运的20倍还多。正是这个原因,以前比较执着于远征的君王都喜欢效仿秦始皇修渠,比方说这方面有点疯狂的曹操,打袁绍时专门修了条睢阳区,为了扫平河北又先后修了五六个渠,后来修得多了甚至在那一片形成了独立的海河水系。




回来说灵渠,灵渠的竣工对海南发展很关键,我们可以看下它的路径,——————最重要是它联通了首都关中直通北部湾的水路。我们可以看到北部湾就在海南的西北方向。灵渠它不仅连接起了中央跟岭南地区的交流,也使得以北部湾出发的海外贸易成为可能。



不过在秦朝时期,人们都对岭南地区的瘴气十分恐惧,提到都怕,更别谈到那做贸易了。


直到汉武帝时期,这条位于海南西部的航线才开始有了外贸活动。大家都看过汉武大帝吧,应该还记得汉武帝最耀眼的功绩是北击了匈奴,而在此之前,西汉长期采用和亲政策,用女人和大量财富换取和平,其实相当于匈奴的半藩属国了,那时匈奴在东亚有着更多的话事权。后来汉武帝在跟匈奴的博弈中占据了主动,摇身一变成了东亚大陆的话事人,一时间周边包括匈奴曾经的藩属国在内的小国都开始向汉朝庭朝贡。当时在中亚地区的一些小国进贡的奇珍异宝,宫廷贵人们都说好,武帝便组织专门的政府贸易团,带着大把的黄金布匹,沿着朝贡国的航线去做贸易,一是买宝石,二是顺便炫耀国家的财力。后来这条集合政府贸易和他国朝贡的水路跑的人多了,慢慢地就被大家称作“海上丝绸之路”了。


海南从一开始便是这条航线的必经之路,这里我简单说明一下原因。


西汉记载里有说,那时人们开始对气候风向有了概念,他们逐渐摸清了南海地区的风向规律,海南岛西侧的北部湾秋冬盛行东北季风,春夏盛行西南季风;而东侧海域秋冬盛行西南风,春夏盛行东南风,也就是说从东侧出航的话,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是逆风行驶,那个时期的造船技术还很原始,我们对深海的海潮、暗礁之类的认识也不足,顶风行驶就跟玩俄罗斯轮盘赌似的,基本听天由命。加上如我们所知,南海地区夏秋季节时没事就刮刮台风,你要刚巧开到深海区域,那只能自认倒霉了。相比之下,琼州海峡和北部湾这块儿风平浪静,海水较浅,离海岸也近,有需要随时可以靠岸、补充淡水,因此走西边这条经过海南的航线就是顺其自然的了。


当时为了降低航海风险,还想了个招,就是沿着海南岛北岸和西岸(海口琼山到儋州一带)专门修了条“梯航”,所有途径的船都会沿着梯航走,随时可以靠岸。中央对海南的控制范围也集中在这两个地方,别的地区基本不管,至于不管的原因,主要是中央很长时间里总搞不定海南的黎族原住民,原住民们三天两头搞起义,你好不容易给镇压了过两天又起来反,索性后来就放任自流了,这块我们后面再说。

到了东汉三国时期,我们说经济有一个北向南的转移过程,而当时政治中心也在发生一个偏移。我们知道早期京都在大西北的长安,也就是关中地区。等到这时,政治中心就往东边洛阳许昌迁移了。不少人知道,盘踞江东的东吴政权大力发展水运,无论是造船技术、航行技术还是船只体积都有明显提升。举个例子,在此之前,人们把所有船都统称为“舟”,这时才开始把大船单列出来称作“船”或“舶”。特别是东汉时人们掌握了“棹船驶风”的技术,简单说就是可以逆风出海了,风险被大大降低。除此之外,东吴还很重视外贸发展,它将广州设为新港口,因为技术条件都具备了,便可以以广州为起点,不再需要穿过琼州海峡的“梯航”,可以走海南岛以东和西沙群岛海峡,直通东南亚各地,这比走西部航线要近不少。


在东部航线上,海南也是必经之路,不过这条航线在当时对海南影响也很有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前文说的黎民不服从管理,看到经过的商船想的都是怎么打劫,那时有记载说不少原住民靠打劫商船甚至成了地方的富贾;第二个原因是东部航线的经济效益只辐射在东吴势力范围内,不是东吴搞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当时北向南的交通要道被在江西和两广地区交界处上的大庾岭给阻断了,因此当时中原地区很难跟海外建立联系,政府和海外做贸易主要走的还是西部航线。直到唐代把大庾岭打通后,航线才真正开始向东偏移。东部航线快速崛起后,原本西部的灵渠航线也就随即没落了。


在唐朝之前人们一直努力地想把广州港出发的航线与西部航线连接起来,最终没成功的原因史书里有记载,那时琼州海峡总有鲨鱼出没,因此只好作罢。


两汉时期,海南没有享受到两条航线带来的经济红利,主要原因在于两汉对海南采取的管理方式上,当时中央都是直接委派汉族官员入驻海南,本地原住民不服管理就暴力镇压。在黎人看来,一个语言都不相通的人很难让他们信服。因此当时黎民有机会就反,汉族官员立马镇压,但过不了多久他们又反。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中央把这种局面死扛到了汉元帝时期,终于扛不住了,因为核心统治区关东自己也出了问题,闹大饥荒,眼见着海南管理成本太高,宫廷里举办了场官方辩论,辩论结束后,最终决定“弃珠崖,恤关东。”放弃了对海南的主权管理,这也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奇观,首次主动放弃了已建制的国土。


所以当时的岛民更肆无忌惮了,没事就对停靠的船只打劫骚扰,加上南海本就活动着大量的倭寇,航线上的船别说靠岸了,躲都来不及呢。


直到后来海南迎来了一位在整个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04

冼夫人上台


到了南朝的梁代时期,在岭南俚人中颇有声望的南越首领冼夫人向中央请命,由她们氏族到海南来平定匪贼,同时恳请在当地设置崖州并交由她们氏族管理,中央批准后,冼夫人带着自己的族人,带着中原的技术和劳动力来海南搞开发,做了不少实事,总算是结束了海南“久乱不统”的局面,冼夫人由此被后人称为海南的开岛元勋。正因为治理政策由原先的流官转变为委任土官统治,使得海南地区局势逐渐稳定了下来。尤为重要的是,这也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在途径海南岛时的正常航行和停靠补给。




另外,南北朝也是第二次北向南的大迁移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此时已经可以和北方相抗衡,东部航线地位在攀升,作为必经之地的海南也随之越来越受到中央重视。而原本贫瘠、渺无人烟的海南东部地区开始得到了开发。冼夫人开始,海南才算是真正参与到外界的经济活动之中了。


冼夫人统治时期是海南经济的转折点,她结束了“久乱不统”的局面,也承接起了随后到来的唐宋海南发展以及槟榔贸易的黄金期。


唐宋开始的海南槟榔市场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诸如航线、中央的重视以及移民的迁入这些纷乱繁杂的因素汇聚在一起产生的结果,下半段我就主要讲后两者带来的影响。





友情链接 更多
申请入会|行业科技|组织机构|协会领导|有问必答|展示发布|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海南省槟榔协会 Copyright @ 201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推广/广告合作/友情链接: 13716239909 投稿邮箱: 2602786106@qq.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文明东朝霞路山内三里189号
免责声明:本站上会员自行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全程开发设计:海南中立科技